本文摘要:提振“精气神”迈向“绿富美”河北平泉铺展绿色小康路初夏时节,来到位于燕山北部的河北承德平泉县,满眼鲜花烂漫,菇香四溢。
提振“精气神”迈向“绿富美”河北平泉铺展绿色小康路初夏时节,来到位于燕山北部的河北承德平泉县,满眼鲜花烂漫,菇香四溢。平泉,不仅呈现出一河碧水、两岸飘香的醉人美景,更令人感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沧桑巨变。
平泉县是冀辽蒙三省区交界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十二五期间,全县GDP、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年均增长18.2%、17.23%和13.4%;8万农民实现稳定脱贫,占贫困人口的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00元,成为燕山贫困地区一颗璀璨明珠。
这里的森林覆盖率由42.6%提高到57.8%,铺就了一条让农民脱贫致富的绿色小康高速路。注入关键力量给钱给物,不如有个好支部进入新世纪,平泉县仍有贫困人口12.3万,占总人口的26.7%。2011年,平泉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列入燕山太行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持县。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贫困村除自然条件的制约外,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是另一个关键的共性问题,班子不强,人心不齐,就难以整合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脱贫致富也就只能挂在嘴边,难见成效。县委书记董正国说。2011年以来,平泉以强化基层党组织为突破口,对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进行整顿。对不胜任的村干部及时调整,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村级党组织,先后调整村干部80多人,选派县、乡镇机关干部100余名到村中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为农民脱贫致富注入?关键力量。
走进平泉县南部山区,一座被群山环抱的现代化城镇奇迹般地映入眼帘。在桲椤树社区,鲜花盛开,马路宽阔,居民住宅楼鳞次栉比。
要不是亲眼所见,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大山深处会有此等园林小城镇。一进桲椤树沟,一天两顿喝稀粥。这句顺口溜是昔日桲椤树沟贫穷的真实写照。金旭东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建起了食用菌、矿产品、有机农产品种植产业园区,土地产出率提高10倍,实现年产值2.6亿元、利税3800万元;中心村区域水、电、暖齐全,配套有医院、商场、学校、文化娱乐场。
如今,最偏远山区的200多贫困户住进了社区,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社区2723户人家,分布在19个自然村。村民原来种玉米每亩收入不过500元,大部分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金旭东介绍说,近年来,村支部带领村民发展绿色有机果品,每亩收入达8000元,是农民种地收入的15倍。
农民流转土地每亩可得1200元,再到园区干活每月又挣3000元工资,大部分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双薪,实现稳定脱贫。给钱给物,不如有个好支部。35岁的村民王凤华说起家里的变化滔滔不绝:我家8亩土地流转,又承包社区的30亩果园,家里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几倍,再有三四年果树到了盛果期,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去年,我们一家五口从10里外的周杖子自然村搬进中心村,住进了这133平方米的大房子。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不断提振广大党员干部精气神,带领群众奔小康。董正国说。
坚守两条底线育环保产业,享绿色福利要真正斩断祖祖辈辈留下的穷根,彻底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就必须打破惯性思维。平泉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思路清晰: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继续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必须同时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近年来,平泉县紧紧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定位,坚持生态建设与生财致富有机结合,按照念资源经、唱地方戏、走特色路的发展思路,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实现富民增收。
在平泉,食用菌大棚随处可见,菌菇飘香。走进卧龙岗村食用菌产业园,眼前是一片繁忙景象。
一辆辆集装箱车排在冷库门口,村民们手脚麻利地将包装好的蘑菇搬进车厢。这批香菇是销往首都北京的。我们这个食用菌产业园有300亩,去年纯收入3000万元,还解决了80多人就业,每人每年都能挣3万多元。
今年三十出头的园区负责人齐彦斌很自豪地说,像这样的产业园区还很多,有的甚至占地上千亩。县长曹佐金介绍,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17万亩,建起10亩以上标准化产业园2455个。
园区农产品年产量148万吨、产值74.1亿元,食用菌产业被评为中国产业聚群品牌50强之一。同时,还形成了山杏、设施蔬菜、高山林果等特色主导产业基地,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7000元,占总收入的70%。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平泉通过深度调研,利用越砍伐越旺盛的薪炭林刺槐为原料发展食用菌产业,用耐干旱、耐瘠薄的山杏林发展杏仁深加工产业,均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仅此两个产业先后使得150多万亩荒山荒坡得到绿化,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5.2个百分点,达到57.8%,平泉因此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如今的平泉山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已经变成了景区,吸引着城里人春赏花、夏观景、秋摘果,吃农家饭,购农产品。家庭旅馆、饭店、商店也遍地开花。曹佐金说,乡村旅游已成为生态农业在附加值上的横向扩散,农产品加工则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近年来,平泉建起旅游乡村24个,吸引众多人到森林公园休闲、尽享天然氧吧,到产业园区观光采摘、共享绿色福利,到乡村体验民俗风情、感受世外桃源。
如今,平泉的绿水青山已真正成为金山银山。抓好两个结合谋求绿得持久,富得长远山清了,水绿了,百姓富了,但如何绿得持久,富得长远?董正国说:平泉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资源也是生态。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抓好生态和产业两个结合,深耕附加值,拉长产业链,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富民之路。
在平泉,最具代表性的绿色产业就是山杏产业。在贫瘠的山峦中,生长着70多万亩的山杏林,已形成六大山杏主产区,成为中国山杏之乡,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杏仁集散地,国内最大的果壳活性炭生产基地。凭着不断延长的绿色产业链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的山杏产业,演绎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有杏的绿色精彩。
过去,那些生长在沟谷之上的山杏,不被人们所重视。如今,这些杏树不仅为平泉的沟沟坎坎增绿添色,成为平泉人的摇钱树,还带旺一个生机勃勃的产业。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阳坡地段,营造了10万亩山杏林,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30万吨,生态效益显著。近年来,在浅山缓坡上又栽种了山杏25.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6个百分点。
如今的平泉,杏林漫山遍野。随着山杏产业链的不断延长,平泉正在吃干榨尽山杏。
山杏产业已经走上一条山杏杏核杏壳(杏仁)活性炭(杏仁露)工艺品的循环发展之路。实现年产杏核10000吨、杏仁3500吨、杏仁饮品2.5万吨、活性炭6万吨,产业链上的总产值达9亿元,居全国各县首位,带动7.5万人就业。家住北五十家子镇北五十家子村的60岁农民卢凤龙,对山杏情有独钟。他说:我家除种30多亩的山杏林外,还常年到周边县区或者山西、内蒙古等省区收购杏核三四百吨,一年下来靠种植、收购、加工山杏获得的纯收入10多万元。
像卢凤龙一样,北五十家子村就有10多家山杏收购点。目前,该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杏仁交易市场。青山不语,绿色为证。目前,平泉已经形成食用菌、林果、设施菜等绿色现代产业集群。
这些绿色产业的故事,无不折射出平泉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回望平泉绿色产业发展轨迹,用鲜活生动的实例印证着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注入关键力量、坚守?两条底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贫困的山区就一定会迈向绿富美,农民就一定早日踏上小康路。
(记者徐运平史自强)。
本文来源:九游会·(J9)-www.fiver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