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苏晓娟杨晓周中国绿色时报7月30日报道今夏,中原大地再传喜讯,河南夏粮总产量首次突破300亿公斤大关,达到306亿公斤,比上年增产6.6亿公斤;连续6年增产,连续5年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粮食总产连续两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不仅解决了全省近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新的贡献。
苏晓娟杨晓周中国绿色时报7月30日报道今夏,中原大地再传喜讯,河南夏粮总产量首次突破300亿公斤大关,达到306亿公斤,比上年增产6.6亿公斤;连续6年增产,连续5年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粮食总产连续两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不仅解决了全省近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新的贡献。那么,是什么让这个仅占国土面积1.74%的省份养活了全国7.5%的人口,而且每年还能外调100亿公斤粮食?河南粮食连年增产,除了农业科技的力量,还有什么特别的秘密呢?种树治沙扩建粮仓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历史上,由于多次黄河决口、改道和风力搬运,留下了1935万亩沙化土地。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沙区气候恶劣、土地贫瘠,年均亩产粮食10多公斤,当地农民饱受风沙之苦、贫困之苦。“冬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风吹黄沙跑,耕地不产粮。”便是昔日沙区的真实写照。为改善沙区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粮食增产,河南省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河南省委就动员沙区人民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在豫东营造了5条防护林带。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委又提出“以林保农、以农养林、农林密切结合”的指导思想,要求沙区各市县尽快恢复和发展防风固沙林。
2003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省长李成玉在河南日报上联合发表了《营造良好生态?建设绿色中原》的署名文章,指出开展植树造林,对于遏制土地沙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增收都具有重要作用。经过沙区人民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河南省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一半,沙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河南沙区年粮食总产量也大幅度增加。
“沙地河道花果飘香,平川农田粮丰林茂。”生活在黄河故道沙区濮阳市的农民,用对联的形式这样描述自己如今的幸福家园。“在河南,没有林茂就不可能粮丰,没有树就种不了庄稼。
”河南省林业厅厅长王照平说,“全省通过建设防风固沙林,已使1000多万亩风起沙扬的沙化土地被改造成了良田。”构筑林网加固粮仓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南干旱、暴雨、干热风、沙暴、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影响了平原地区的粮食生产。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玉亭说,河南省农业生产因自然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30亿~40亿元,受灾最严重的年份高达70亿~80亿元。全省447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土壤流失量达1.2亿多吨,相当于每年有100万亩耕地完全丧失耕作层,每年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100万吨标准化肥。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河南省在解放初期便开始通过建设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防护模式促进粮食增收,过去简单的农田林网、农林间作渐渐发展成为网、片、带等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截至今年上半年,河南省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面积已达8500万亩,农田林网与农林间作控制率达90%,94个平原县(市、区)全部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林网如织、林带纵横,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为河南粮食生产构筑了一道道生态屏障。
据安阳市内黄县气象部门记载:造林前当地平均每年大于8级以上的大风13.7天,沙暴日数5.4天,干热风出现频率达86%,干旱、霜冻、雹灾时有发生,根本无法种植小麦,每年只能种植一季花生,亩产150公斤左右。1989年,农田林网建成以后,沙暴不再出现,干热风基本消除,大于8级以上的大风多年没有发生,无霜期年均延长10天,风沙危害逐步减弱。
现在种植的小麦每年亩产能达到300公斤,花生亩产达到250公斤。周口市西华县通过将13年树龄的农枣间作地与空旷地带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农枣间作全年平均降低风速47.1%,减少蒸发量13.5%,行间0厘米~60厘米处土壤含水量提高2.6%,6月份土壤温度平均降低1.85℃,1月份平均提高0.51℃,并且土壤提前5天解冻,小麦平均亩产340公斤,比对照地平均增产11.3%。1982年至1999年,河南省农科院在开封等地进行了长达17年的观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投入的物资、能量水平、生产管理水平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仅农田林网的防护作用,就能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以全省年粮食产量500亿公斤计算,农田防护林对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可达50亿公斤。
此外,每年670多万吨的林果产品,也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降低了粮食消耗。良性循环天下粮仓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经济社会建设布局中,粮食生产一直被放在首位。
多年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弦,河南始终绷得很紧。但是如何才能确保粮食生产不出问题呢?当惠农政策、科技提升、改进化肥等措施都已各尽所能,河南农业的发展又该从何处再掘潜力呢?“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处理林业和粮食的问题上,一直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考虑并认真加以实施,形成了‘林木繁茂-灾害减少-粮食丰产’的良性循环。
”河南省林业厅厅长王照平说:“正因为这样,河南的粮食产量才能做到连续6年增产。”“回头看看,近几年河南省的粮食大丰收,也正是河南省林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张玉亭说。河南省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
特别是河南省昔日干旱贫瘠的豫东、豫北风沙区,降雨量增加,风沙和干热风明显减少,如今已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粮食和商品林生产基地。2007年,河南省政府出台的《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说,林业是保障农牧业生产的生态屏障,能有效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全省森林资源每年可增加粮、棉、油、瓜、菜等农作物产量1261.67万吨,年效益价值145.59亿元。
几十年来,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林业,把林业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植树造林不断为粮食增产创造条件。2007年,河南省政府决定,未来5年投资424.2亿元用于林业生态省建设。2008年,省级财政已落实林业建设资金6.06亿元,市、县两级财政已落实林业建设资金18亿元,是2007年的3倍。
“河南省平原地区过去十里不见树,百里不见林,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现在全省标准化农田防护林网面积达到6742.5万亩,平原林木覆盖率达到16.87%,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
实践证明,河南这条路走得非常正确。”5月27日,在河南召开的全国平原林业建设现场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如此评价。如我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资源不断受到挤压,许多客观存在的刚性约束,使得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河南连年丰收的事实,给人们破解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本文来源:九游会·(J9)-www.fiverar.com